逗號,一個停頓的標記,一個承上啟下的氣口,一個連接過去和未來的指示牌,以及文學永無止境的圖騰——中國現代文學館將它做成館徽,天然賦形的“逗號石”被視為文學館的重要標記。為什么這個普通的標點,被如此看重?只因它來到中國,劃開一個新的文學時代。而它的到來,緣于一場外遇——
“新文化運動是一個外遇?!?/span> “一個作家和一個時代的相遇,一個作家和另外一種文化的相遇,幾乎可以看成是一場艷遇?!?/span>
在《文學的日?!返诙?,文學評論家、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清華到作家李洱工作的中國現代文學館拜訪,在文學的圣殿里,兩人俱懷逸興壯思飛,妙見無數。
早春二月,中國現代文學館的春色比別處多了幾分嫵媚清艷,只因這里有——
“我要鄭重地向你們介紹,在北京市、在整個中國很少有的玉蘭,這叫二喬玉蘭?!?/span>
李洱的聲音高揚熱烈,很有種家有芝蘭玉樹恨不能炫于天下的自豪感。
玉蘭在全國各地尋??梢?,但多是紫的紫、白的白,涇渭分明得很。而二喬玉蘭,從花瓣底部暈開的紫,洇至中部就散了影蹤,讓給了玉白,如此二色的妙合,想是勾起了前人對歷史上有名的江東姐妹雙姝的愛慕,于是也就得了這一美名。
見到老友發現花開興致盎然,張清華不由打趣:
“李洱知道的虛的比實的多,虛己應物?!?/span>
在《應物兄》中,李洱的確充分顯示了虛己的能力,把自己充分倒空,在小說里搭建出了山川萬物、載入了東西文化。單說植物,他所描繪的植物背后有歷史、有趣聞、有學術、有文學——
楷模一詞怎么來的?孔子墓前的楷樹與周公旦墓前的模樹合并得來;
梅花不能摘,得用剪子剪,“一剪梅”是也;
院內不宜栽薔薇、宜種牡丹,我們現在看到的牡丹是五個野生品種反復雜交之后形成的;
同是桃樹,南方葉先花后,北方是花先葉后?;ㄏ热~后,故有灼灼其華,人面桃花相映紅……
作為文學評論家,張清華認為小說是一個雜語的世界,要看得見萬物薈萃,小說家就應該是雜家:
“巴爾扎克的小說記錄了一八三零年代法國社會的全部歷史。他以小說為載體,通過對人物生活場景、商務活動的刻畫,把法國社會重大的歷史變遷記錄了下來。這些是你從史書里看不到的?!?/span>
如果說園林勝景打開了你關于文學的種種曼妙情思,那么步入館中,這縷縷情思就會化做奔躍的小鹿,撞得人心跳如鼓,激動難抑。
“這是青春英俊的面孔。”
“聰慧、英俊、風度。”
李洱和張清華在二十世紀初中國作家留學歐美日的群像前站住了腳。
回到剛開始的“逗號”——一百年前的中國人,還在以“之乎者也”作文章停頓的標識,是求知于西方的知識分子帶回了標點符號,致力于推廣白話文,向舊時代、舊文學告別。白話文到底有什么好?當年,胡適曾在北大文學院的課堂上做了這樣的試驗——
用文言文和白話文擬一份拒絕從政邀請的電報。選用文言文的學生們,集思廣益后擇出了字數最少、表達最清楚的一份:“才疏學淺 恐難勝任 恕不從命”。白話文該如何表達呢?胡適給了五個字:“干不了,謝謝?!?/strong>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白話文的呼吸里,可能有些人已經意識不到這一運動的意義何在。但相信對于文言文不易學、不好懂都是有所心得的,而百年前的文學家們就希望以推廣白話文宣傳新思想、新學說以帶動整個民族的復興。
他們辛勤耕耘的天地不過是斗室,甚至是陋室——
他們晝夜伏案、朝乾夕惕,擇窄床杜晚起——
而就是在這樣清簡的條件下,他們寫出了煌煌巨作、佳篇,為處于暗暗長夜的中國點起了一盞盞明燈。
我有個人的經驗,我也熟悉同時代人的經歷。在我們十幾歲的時候,給我們點燃心靈的火炬、鼓舞不少年輕人走上革命道路的,不就是我們的現代文學作品嗎?抗日戰爭初期大批青年不怕艱難困苦,甘冒生命危險,帶著獻身精神,奔赴革命圣地,他們不是也受到現代文學的影響嗎?在烏煙瘴氣的舊社會里,年輕人只有在現代文學作品中呼吸到新鮮空氣,這些作品是他們精神的養料,安慰他們,鼓勵他們,擴大了他們的視野,培養了他們斗爭的勇氣,啟發他們,幫助他們樹立為國為民的崇高理想,樹立戰勝舊勢力的堅定信心。我們的現代文學好像是一所預備學校,把無數戰士輸送到革命戰場……
——巴金《隨想錄·再說現代文學館》
在中國現代文學館不僅有創作者的展示空間,亦有批評家的舞臺。
“你看這是吳福輝老師。雷達老師。吳秉杰老師。群星璀璨?!?/span>
作為一名作家,李洱深深認識到批評家的重要作用。于他自己,一路行來從李敬澤、吳義勤、孟繁華、張清華、張陵等文學評論家處都收到了不少真知灼見;回望歷史,也是一名名文學批評家發掘出了經典之所以為經典的迷人之處。
“《金瓶梅》里有兩句話:雪隱鷺鷥飛始見,柳藏鸚鵡語方知。藏在雪地里的鷺鷥,只有飛起來你才能看見;柳樹上的鸚鵡,只有說話的時候你才能發現。批評家就是發現‘林藏鸚鵡’的那個人。一部作品如果沒有經過批評家的檢視,沒有經過和批評家的對話,這部作品某種意義上不存在?!?/span>
就如金圣嘆之于《水滸傳》、脂胭齋之于《紅樓夢》、張竹坡之于《金瓶梅》、吳福輝之于海派文學、雷達之于王蒙……一場場知音的相遇,解開了鷺鷥和鸚鵡的行蹤,讓更多的讀者共同抵達了文學藝術的微言妙境。
這是一次令人心弛神往的對談,一次對“蓬萊文章建安骨”的深度發現。想了解更多嗎?東南衛視5月26日21:00《文學的日?!返诙?/strong>,隨李洱&張清華步入現代文學的殿堂,發現“雪隱鷺鷥”。
- 李洱獲獎經歷(部分) -
收錄《導師死了》《縫隙》《加歇醫生》《二馬路上的天使》《懸浮》等七篇?!秾熕懒恕肥抢疃谝黄l表在《收獲》上的中長篇小說,他認為自己通過這篇小說,學會了寫作,“找到了一個關于知識分子的敘述空間”。
你“聽”到的不是多轉折裝飾音的“花腔”,而是多個人耍各自的花腔,向你講述一個“葛任”的故事。葛任是誰?他到底有沒有死?他是不是英雄?從他們的花腔里去甄別判斷吧!
收錄《喑啞的聲音》《墮胎記》《饒舌的啞巴》《錯誤》《夜游圖書館》《懸鈴木枝條上的愛情》等15篇小說。雖有才學滿腹,卻陷于精神困境——夫妻、師生、朋友關系一一失范,知識分子該當如何自處?
李洱所寫的鄉村,不是田園詩意的所在,而是一個權力爭奪的舞臺。2008年,時任德國總理的默克爾訪華時點名要與李洱相見,起因就是這本在德國大火的小說。默克爾說,從這本書中,她看到了改革開放后的中國鄉村發展,看到了在新的經濟形態與民主制度發展下農村生活的改變。
收錄《午后的詩學》《遺忘》《動靜》《光與影》《從何說起呢》等五個中篇。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掌握著話語權的知識分子卻面臨著失語、胡言亂語的困境——縱有滿腹牢騷,更與何人說?
《收獲》發表時,說“標志著一代作家知識主體與技術手段的超越”,“構成了一個浩瀚的時代星圖”;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單行本時進一步升級,認為“對于漢語長篇小說藝術而言,《應物兄》已經悄然挪動了中國當代文學地圖的坐標”。如此一部磅礴之作,從中可以收獲知識的快樂,亦能對知與行有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