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是怎樣的天氣呢?舉目茫茫,不見天日,周遭浮動著濃重的血霧。
征戰八年多,大小戰爭七十余場,就在剛剛,他一馬當先,領著二十八騎,沖破了數千漢軍的包圍,又收獲了三場勝利。但到了烏江畔,聽了亭長撤回江東、東山再起的建議后,他拒絕了:“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決絕,有如當年巨鹿之戰時,他破釜沉舟的決絕。只是當年,上天告訴他必勝,而這次,他聽到了“天亡我”的聲音。但他還是要反抗。力戰到最后一刻,寧可自刎也不肯把性命交予匹夫之手。
項羽,又一個楚人,又一個鐵骨錚錚、浪漫多情、溫暖情重的楚人——在他之前,屈原如是,雖有利令智昏之舉但關鍵時候捍衛楚國尊嚴的楚懷王亦如是。精神的火把代代相傳,生長于楚文化發祥地的作家、編劇、監制李修文,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的散文《山河袈裟》腰封上有這么一句:“人生絕不應該向此時此地投降?!?/span>
“我們每個人降生于世,都有來處,來處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可我們的去處在哪里呢?宇宙廣大,似乎每一條路都是路,但似乎每一條路都不是路。許許多多時候,我們都只能夠待在此時此刻?!?/span>
《文學的日?!返诙緮z制時,往天梯山石窟的路上,李修文的手機提示音接連二三地響起,提醒著他“一段夢幻之旅的結束”,繁雜的事務已在召喚。這不是他想要,但卻必須承受的忙碌——每個人都受著命運的約束,都要面臨各自的麻煩和困頓,但采取何種方式面對,是他想要探討和表達的。
李修文是以小說《滴淚痣》《捆綁上天堂》享譽文壇的。從書名就可窺見這兩個故事的底色并不明媚,翻開書頁,“不祥”就立馬現了身:前者一開篇就把白居易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如匕首般擲了出來;后者一打開,撲面而來就是一腔鼻血,明確宣告主人公生命已步入倒計時,隨著冒辟疆那句“余一生清福,九年占盡,九年折盡矣”,主人公人生最美也最傷的波瀾翻涌開來……這兩篇講的都是死亡籠罩之下,愛侶們相依相伴走向生命終點的故事。唯美純愛、愛得決絕,兩部小說推出后廣受好評,被贊為“把愛的堅貞,愛的美麗,愛的燃燒,寫到讓人肺腑酸柔,蕩氣回腸的地步”,影視公司紛紛拋出橄欖枝爭搶翻拍權。對李修文而言,情愛只是手段,他真正感興趣的是人身上的生命力:
“沒有什么東西比愛更能證明生命力,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死亡更能證明生命力的局限。這兩部小說看起來像是愛情小說,實際上是我借這個故事來探討生命力的問題?!?/span>
對生命力的探討,可以說就是李修文創作的主旋律。他之后的作品《山河袈裟》《致江東父老》《詩來見我》等等,都在講述著“觸摸牛蹄窩里的一塊塊苦,也要去吞噬針尖上的一點點蜜”的故事——
牽著狗奔跑、喜歡喂鴿子、為小孩免費理發的漢陽小周,渴望著能成為又一個周迅。但母親病了,龐大的醫療費讓她的夢想止步于夢想。為給母親治病,她嫁給了一個癮君子。結婚之前,她實現了愿望之一,去了一趟北京。她在北影廠門口蹲了三天?;楹?,迎接她的是可想而知的霜雪。這個曾用笑容點亮街區顏色的小周,某一天投了江。
獨自撫養著腦癱兒子的小山西,傾盡家財養蜂,卻趕上了油菜花不開的年景,在蜜蜂將死的煎熬中,兒子還砸壞了人家的玻璃,又得從所剩無多的錢中勻出賠償款……一場狂風暴雨砸出了小山西穿透雨聲的哭嚎,哭泣之后,他不再害怕,第二天一早帶著兒子去看白水翻騰的鐵鍋:一朵朵牡丹花,漸次開了。
……
什么是生命力?春夏秋冬不可逆轉,命運重擊避無可避,但就要如此投降了嗎?攥緊了僅有的力氣,抱緊了所擁有的溫暖,只看掌心里的那點微光,只去回味那一點蜜,那點亮光、那點甜味,足以讓一個個卑小的、微弱的生命,綻放出如夏花般絢爛的光芒——既照亮自己的余生,也讓同是天涯淪落之人,有了繼續趕路的勇氣。
這一點蜜就是美。
李修文的作品里往往是小人物唱主角,快遞員、清潔工、理發師、蜂農、風月場中的小姐、拒絕耍猴戲的猿……他在《致江東父老》里宣告“為那些不值得一提的人或事建一座紀念碑”。早在這本散文集之前,他就在為無名之人樹豐碑了。
《十送紅軍》,不同以往長征劇的領袖視角,擔綱編劇的李修文以十個單元講述了各個兵種無名戰士的故事:敢死隊隊員、通訊兵、偵察兵、護士、炊事員、文藝兵、戰斗模范……他們的缺點顯而易見,即使是戰斗模范也不是能從槍林彈雨中輕身而過的超人,他們是那樣真實,一個個肉體凡胎,但肉體凡胎的他們,一次次擊潰了我們的淚腺。
鐘石發(劉威飾),一個七次擔任敢死隊隊員的老革命,他不懼戰斗、不畏生死,對于四個兒子全加入紅軍,表達的是理當如此的態度——此時的他,并不像個父親。長征開始了,他接到任務要送一個兒子到中央縱隊“留根”,他第一個反應就是拒絕,但出于戰士服從命令的天職,他還是出發了。
“我往東走了八十里,去找我家老大,剛分開他就死了;我又繼續往南,去找我家老四,走了一百里,他死在了我的懷里;我又繼續走,遇見老三,還有一口氣,我背著他往回走了五十里,他咽的氣?,F在我看見我最后一個兒子了,還要多久我才能完成任務?”
不懼生死的老戰士,哭了。巖石一樣的心碎裂了,深藏的父愛鮮血淋漓。最終,鐘石發沒有完成任務;最終,他和決意堅守電臺的二兒子一同犧牲……
十個故事,哭不能已。你問為什么長征能夠成功、為什么能被稱為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為什么這樣一支裝備落后、人數不多的隊伍能夠成為挽救中華民族于危亡的堅定力量?《十送紅軍》可以告訴你答案:
“正是這樣一個凝固的群體,用每個人的生命犧牲為其他人鋪路,他們死于青春,維護的是對信仰的堅持?!保ɡ钚尬恼Z)
這些無名之人的信仰是什么?是父慈子孝、是有田可耕,是不再有欺壓,是堂堂正正地生活在中國大地上,是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
電視劇《十送紅軍》截圖
李修文并不是在創作《十送紅軍》時注意到無名之人的。年少成名并不意味著一帆風順,他亦遭受了“某種不足為外人道的黑暗”。他曾為生計折過腰,為謀生奔波于江南江北,多次竹籃打水,甚至人身安全也遭遇了威脅。也就是在左奔右突之時,他看到了人民,看到了江東父老——
“他們是門衛和小販,是修傘的和補鍋的,是快遞員和清潔工,是房產經濟和銷售代表。在許多時候,他們也是失敗,是窮愁病苦,我曾經以為我不是他們,但實際上,我從來就是他們?!?/span>
是人民讓他“重新做人,長出了新的筋骨和關節”,所以《山河袈裟》《致江東父老》《詩來見我》等散文集里,他擔起了“聲音神殿的吹鼓手”,記錄了一個個人民的故事。他在記錄中,走入了人民,成為了人民。和尿毒癥姑娘一起“偷青”,和保潔員艷梅大姐分享“大好時光”,和堤岸邊唱“花兒”的弟兄大口喝酒后被他們救出困境……人民關照了他,他亦付予一腔俠骨柔情。那不只是錄在文中的一次次喝酒暢聊、把臂高歌,困境時的相互扶持,現實生活中,李修文也是個“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的大俠。
汶川大地震余震未歇時,他籌措了三車的食物和藥品奔赴現場救助;武漢封城時,他“下沉”到社區,幫助籌集物資,四天四夜驅車,運來從黑龍江買到的五噸大米。
“他的文章里頭,‘修文’是個非常深重的形象,情深意重的;在現實生活中,他其實也是這樣的?!?/span>
李修文好友、作家韓松落如是說。
李修文是個善于說故事的人。他的散文亦可見到小說的曲折和戲劇性。
老秦為尋子四處奔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折進去的還有他自己的身體:患了肝癌。四處尋訪中,聽到有失子復得者是從觀世音處得到的庇佑,他也趕緊買了一尊。親起來,親得要命;恨起來,又將它摔得四分五裂,然后再買。在錢財已盡、生命將傾之時,老秦離開了駐守多年、當初失掉兒子的旅館。一段時間后,有一個和老秦兒子差不多年紀的年輕人住進了老秦曾住過的房間。這個年輕人是來自殺的。正當他準備飲下毒藥之際,一道閃電劈亮了房間,他看到了觀世音——老秦留下的救苦救難的觀世音。抱憾離世的老秦,救回了別人的孩子。
這一篇《觀世音》,收錄在《致江東父老》中。李修文的散文人物飽滿、情節曲折,讀者不自覺被裹挾,一同陷入人物命運的漩渦。即使是解讀中國古詩詞的散文集《詩來見我》,李修文亦是在個人的奇幻經歷與前輩詩人的曲折人生交錯中完成敘述的。古典詩詞離我們很遠嗎?不,在李修文攤開的豐富人生中,一首首、一闕闕古早的詩歌自然浮現——前輩如知己,分享得與失。一個“見”字,乍看張狂,實則是跨越時空的靈犀相通。
2021年,講述共和國八位功勛人物的電視劇《功勛》收視亮眼、好評如潮,其中《能文能武李延年》一單元更是被網友吹爆,贊為“國產戰爭片的天花板”。李修文是這一單元的編劇之一。
這一單元講述的是參與解放戰爭、抗美援朝、邊境防衛戰等戰斗英雄李延年抗美援朝的一段經歷。第一集就貢獻了非常精彩的戰爭文戲:處理逃兵小安東。逃兵,任何時候都是被人看不起的,在保家衛國之時,更是動亂軍心的深重污點。但李延年反能借此事發力,一段講話情理之切、境界之高,扭轉了所有的負面情緒,激發了戰士的戰斗信念,說服了劇中人,也說服了看劇的我們,重塑了我們對“指導員”的認知,懂得了志愿軍拼死無懼的初心。
李延年不僅善于做思想工作,他還有勇有謀有擔當,冒著違抗上級“清查叛徒”命令的風險,他帶著背負“嫌疑”的隊員,策劃了一次前往敵營除奸的行動。李延年充分發揮了每名戰士的特長,最終圓滿完成任務,還戰士們以清白,鑄牢了連隊的團結基礎。更精彩的還在后面,李延年所在的連隊要去搶奪346.6高地,那是美軍炮彈紛飛的地獄——地獄,走向地獄的每一步都是荊棘滿布,但這些志愿軍又怎么會停下腳步呢?每一次前進都要面臨新問題,每一次前進都有鮮活的生命倒下,扣人心弦,引人熱淚。
無論是編劇作品,還是小說散文,李修文都在寫人所遭遇的一串又一串的絕境,以及人在絕境中的反抗,懸念迭起、高潮迭起,深情奔涌。
“他的文字蒼涼而熱烈,千回百轉,漸迫人心,卻原來,人心中有山河莽蕩,有地久天長?!?/span>
著名評論家、散文家李敬澤這樣評價李修文的作品。
李修文說每當自己感到怯懦之時,就會想要奔赴西北,那是他人生的圣殿,在那大江大河中,他能長出“一對鐵打的翅膀”。5月4日22:07海峽衛視、5月5日東南衛視21:00、優酷視頻0點,《文學的日?!返诙?,看李修文與韓松落在甘肅一路行進,聆聽駱駝刺的教誨。
是命中注定的緣份,眼角下都有一顆滴淚痣的北京女孩藍扣子和中國留學生“我”在日本相識相戀。這亦是命定的悲劇,“黑戶”藍扣子是一名應召女郎,身負高利貸被黑社會追殺——他們的愛雖然深摯決絕終究短暫凄婉。
“我”,一個破產企業的圖書館管理員,患上了再生障礙性貧血,生命進入倒計時。也就是這時,一個鬼精靈般的女孩沈囡囡闖進了“我”的生活。知“我”時日無多,她還是決定要和“我”戀愛,后來為了“我”的巨額醫療費,她打了數份工,甚至開始了偷竊,最終在“我”面前失手墜樓而亡。
李修文走入人民的“修行”的開始。他傾聽失意者、失敗者、軟弱者的人生,書寫他們窮苦、失敗、苦難,也記錄他們的不甘、堅韌和樂觀。
在這本散文集里,李修文進一步淬煉,成為了人民。延續了《山河袈裟》的創作理念,李修文記錄了悲苦中的光亮和溫暖,不同的是態度更加謙卑,發出了“平民的、大眾的、有血氣的聲音”。
以作者的人生際遇來“見”古典詩詞,重溫中國古代詩人的沉浮往事,打通時空的通道,實現古與今的情感共振。
李修文擔綱編劇的作品,講述長征途中普通紅軍成長、蛻變、抗爭和犧牲的故事。十個單元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一人一單元,一火一傳遞,自己的生墊著別人的死,又以自己的死成就別人的生,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造就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
李修文參與編劇的作品,講述了榮獲“共和國勛章”的功勛李延年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段經歷。這一單元被網友贊為“國產戰爭片的天花板”。